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走出大政府魔咒

走出大政府魔咒
范疇
在東亞的大政府文化傳統之下,經濟對外競爭力立足於三個基本面:天然資源、人力資源、政策資源。三者齊備,國家大發;三者皆缺,國家頹敗。
台灣缺少天然資源,人力資源近十年來,在自我解構之後已現斷層,難再接續。
現在,政府政策亦出現問題。值此關頭,台灣應該思考,是否應該徹底走出大政府的傳統,另闢公民自治的蹊徑。
台灣還有一些老底子。外匯存底約4,000億美元,居全球第四;國民所得雖然停滯不前,但還有兩萬美元的水準;外銷產業上,一群七旬上下的老戰將們還在苦撐大局,只是不知戰袍還能披多久。
在這局面之下,若按照大政府下的競爭理論,照理說台灣應該無所不用其極地發揮僅餘的政策性資源,盤活老底子,以期老底子在大政府的作為下能夠長出新生力量。
然而不幸的,台灣的政策資源也在快速的自我解構中。
政府,不但失去了政策推手的功能,甚至連民間動力的配套角色都已經談不上。
政府這機構在台灣的經濟事務上,已經失去了生產性的造血角色,相反的,它變成了一個吸血的角色。
很多學者級的官員說,台灣的最大問題,就是稅率低落於其他國家,政府稅收不夠,無力進行開創。
這看法可說是一種從未親身參與過市場競爭活動者的書生之見。
一個現代國家內,政府根本就不是經營者,經營者是那些大企業家、小公司創業者、產品設計者、路邊小攤販
政府甚至不是消費者,消費者是那些勞工、一般職員、學生,甚至終日無所是事的貴婦。
政府的稅收,不應該用於經營,不應該用於消費,而應該只用於三件事:國家的安全、行政體系的實施效率,以及量體裁衣的政策。
前二者的作用在於保障國家系統的穩定,後者在於保證國家競爭力能夠與時俱進。
倘若一個政府,腦子裡想的是如何開創「稅源」及「費源」以「辦事」,這個政府就已經走上邪路了。稅源及費源,應該是經濟活動的附帶結果,而不是經濟的動因。
這個道理,就像母雞成熟了才會有蛋,否則增稅加費只是殺雞取卵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,殺雞取卵才有正當性,那就是取出的卵可以孵出更好的母雞;倘若被生取出的卵用於政府餐盤,那就萬劫不復了。
有人說,在東亞文化傳統下,政府都是大政府。君不見,中國、南韓、日本的政府都很大。但這種類比,忽視了今日台灣的政治發展已經脫離了東亞傳統的一個基本面向。
台灣的經濟老底子,的確也得歸功於過去的大政府,和其他的東亞國家一樣。但是,經過了20年無休無止的內部拉鋸惡鬥之後,今日台灣的政府僅剩下一個龐大的空殼子,而大政府的政策能力已經蕩然無存
一言概括之,今日台灣有大政府之累,而無大政府之能。
台灣的今日政府,空背負著過去大政府時代的所有包袱,軍公教的生息教養不但一樣不能少,而且還成為了其他社會階層的比照標準,但與此同時,過去大政府的政策形成、政策貫徹的能力,已經在拉鋸對決下喪失。
在東亞的大政府文化競爭中,台灣政府已經是一個病夫。在依賴有為大政府競爭的賽場中,台灣已經出局。
台灣,現實上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到過去的「有能大政府」的時代了,任何對此的奢望,例如選出一位有能的大總統就能怎樣怎樣,都只會讓台灣繼續蹉跎。
台灣的唯一救贖之道,就是自我解構那個殘留的大政府空殼子,義無反顧地把公民自治社會進行到底,徹底走出東亞大政府傳統的魔咒。這樣,才是台灣的歷史定位以及出路。

2013/06/11 經濟日報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