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從雁行理論模式看台灣經濟結構變化

從雁行理論模式看台灣經濟結構變化
張忠本/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
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要素:()全球經濟景氣;()科技技術轉型;()經濟結構轉變。「經濟結構轉變」是指經濟隨著發展而出現結構變化:如經濟部門各生產要素相對的重要性;技術的創新;資本累積率的提高;各產業間的消長;經濟地理位置變化(如城市化)等。
林毅夫分析研究經濟結構變化的著名經濟理論有庫茲理茲的「長期轉型過程」;羅斯托的「發展階段理論」;日本赤松要的「雁行理論模式」。
國際分工的「雁行模式」是赤松要教授於1932年發表之理論。描述了後進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次序,主要關注三個面向:(1)「產業生命週期」、(2)「產業升級」,以及(3)「國際間的勞動分工」。
「產業生命週期」觀察的是特定開發中國家的「產品變化週期」,某種產品一開始進口接著走向國內生產與進口混合接著進口替代,最後走向出口。「產業升級」觀察的是特定開發中國家,各種產業的出現和發展順序: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產業種類出現多元化和升級,從消費品走向資本品,從傳統產品走向技術產品;從系統產品走向零組件及材料產品。
()台灣產業升級:台灣1950年代開始,從農業轉型到勞力密集的民生紡織、塑膠加工業。1958年紡織工業已能自給自足,開始拓展外銷,成為台灣賺取外匯最多的產業。
以後台灣陸續發展塑化工業、資訊電子工業,乃至電子零組件及材料工業。各行業也都是先替代進口,繼而拓展外銷。台灣產業從傳統到科技,一直都是出口導向。靠出口,公司得以壯大,具規模經濟,成為該產業中的世界級公司,甚至將先進國家同業取而代之;或為對方代工,成為世界代工王國。孕育出許多「世界第一」的產業與產品。
台灣做到全球「第一」產量的產品,1980年代有傳統產業之電扇、自行車、網球拍、熱水瓶、聖誕燈泡、運動鞋;到2001年時的世界第一已演變為晶圓代工、IC封裝、筆記型電腦、主機板、監視器、光碟片、電源供應器、連接器、ABS樹脂、聚酯纖維等科技產業;到2007年又晉級到電解銅箔、數位相機等;目前再轉型到印刷電路板、光學鏡頭、觸控面板等。
()國際勞動分工:「國際勞動分工」是「雁行模式」的第三個面向。關注的是某些產業從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移的進程。當開發中國家的經濟逐漸與已開發國家趨於一致時,生產要素或勞動條件漸趨不利,更後進國家再取而代之。
日本政策研究大學(GRIP)定義亞洲的「雁行模式」是日本亞洲四小龍東南亞四國(菲、泰、印尼、越南)後起追趕者最新追趕者。如鞋類的主要生產外銷國,1965年以前是日本;19651980年是台灣、韓國;19801990年,菲律賓、泰國、印尼、印度先後加入;1995年以後越南、斯里蘭卡加入,台、韓完全退出。2000年以後又增加緬甸、孟加拉、斐濟及柬埔寨等國。
又如廣為台灣媒體報導,並拍攝成記錄片的「彰化黑狗兄」,過去經營製襪工廠,當年台灣是世界最大的襪子外銷國。惟不久訂單轉到韓國。韓商訂單後來又轉至中國。中國最大襪子生產地在浙江諸暨,中國訂單後來再轉至印尼。媒體最後追蹤到印尼最大的兩家襪子製造工廠。他們異口同聲說,低價品訂單已開始轉移到孟加拉。
今天的台灣對歐美、日本先進國家而言,我們只是開發中國家。對新興世界中國、東南亞、南亞而言,台灣又是先進國家。因此襪子、成衣,只能保留極少量的頂級商品,絕大部份都要外移到新興國家生產。即使科技資訊產品亦然,許多世界第一的台商IT產品,生產也多已外移。甚至中國都已有本地供應商興起。
林毅夫分析,技術革新、工業化、產業升級和多元化引起的結構性變化,是經濟快速持續成長的主要特質。同時「雁行模式」又顯示後進者借取先進者的經驗得以加快成長的「後發優勢」。結果西方國家花了三百年才實現創新和工業化,而日本用了不到一百年,亞洲四小龍用了不到四十年。近來,巴西、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正加速成長中。
「經濟發展」如「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。全球經濟景氣只是短期衝擊。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的轉變,與產業技術升級。

2013-07-23 工商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