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全家董事長潘進丁:通路移轉 便利店路變更廣

全家董事長潘進丁:通路移轉 便利店路變更廣
記者林祝菁
據統計,台灣大便利店,包括7-ELEVEN、全家、萊爾富、OK超商,總計店數逾9,800店,近年來,淨增加店數明顯趨緩,引發外界對便利商店已接近飽和的疑慮;對此,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、全家董事長潘進丁卻樂觀表示:「通路正在移轉中,便利店絕對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」
台灣便利店是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國家,尤其台北市,幾乎街頭巷尾都看得到便利商店,儼然已成了台灣生活機能的重要指標。據統計,成多的國人每天會進便利店至少次,有成多的消費者在便利店繳費、成多在便利店用餐,顯見國人對於便利店的依賴程度,也是世界之最。然而如此高的密度,便利店何以在台灣還有發展空間?以下是本報專訪潘進丁的訪談紀要:
便利店 營收超越百貨業
問:台灣的便利店密度全球最高,未來還有成長空間嗎?
答:不要以台北看天下,台灣很多地區仍沒有便利店,仍值得開發。
再來,以日本的經驗來看,消費習慣改變,造成消費者對通路的選擇也跟著移轉。
過去量販店、百貨公司的業績超越便利店,不過,這幾年,日本百貨業出現合併潮,像是西武跟崇光、三越與伊勢丹、阪急和阪神等的合併;而之前日本最大的通路是量販店,然而西友超市卻被美國沃爾瑪併了。反觀UNIQLO、大創等通路卻趁勢崛起,而日本7-ELEVEN業績更是突破兆日圓營收。
回頭來看台灣,便利店今年上半年營收也超越百貨業,顯見通路移轉確實正在進行中,且是轉到便利商店。
根據統計數字顯示,在日本,批發加零售通路加外食約有160兆日圓的市場,便利店的營收僅千億日圓、只占6%,未來年預估可提高到10%,產值可達16兆日圓。相對地,台灣批發加零售通路加外食約14兆台幣市場,便利店營收僅占1.4%、約千億台幣,未來年預估將成長至2%,也有2,800億商機。或許總市場不會變,但通路的移轉,便利店絕對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。
賣東西 不能只追求低價
問:台灣便利店幾乎包山包海,什麼都賣了,未來還有值得開發的業務嗎?
答:台灣消費者愈來愈會精打細算,會去計算CP(性價比),不只是看價格而已,就像日本的量販店會垮台,其服飾只是強調便宜、沒有特點;但像無印良品、UNIQLO,強調平價的奢華反而深受歡迎,所以一昧追求低價是不行的,要物超所值才行。
隨著通路的移轉,我們觀察到幾個可以開發的方向,一是年輕族群的崛起,造成網路急速成長,網購、線上遊戲發達,而我們要讓他們來店取物,來店購買線上遊戲,把消費者吸引到便利店,就是把客人吸引到這個通路。
此外,生活型態的改變,單身族群、高齡銀髮族也很多,便利店可以朝此方向規畫,像是推出小包裝生鮮商品,來滿足這些客群需求。
另外,日本的便利店大都有作藥品的服務,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藥妝店,台灣雖然台北找藥妝店很容易,但在鄉村,很多地方沒有藥妝店,晚上發燒想買個藥都不容易,我們應該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想才對。
民生財 商機不畏寒
問:便利店處於消費市場的第一線,最能觀察景氣的變換,你如何看未來景氣?
答:從目前統計數字來看,消費信心悲觀,大家都變得保守,而此波調整可能跟2008年的金融風暴情形不一樣,那時還有金磚四國撐住,大陸、俄羅斯等市場都不錯,但現在是全球都不好,那時新興國家帶動V型反轉上來,但這次不太一樣,似乎沒有力道,而且歐債也一直不見好轉。此外,歐美國家都在印鈔票,金融可能稍微回復,但財政赤字還是很高,消費力道也不強。
台灣主要靠出口,所以感覺拖很長,可支配所得也變得很少,消費市場回升力道較弱,主要在於消費者花錢小心謹慎,錢包守得比較緊,要靠內需去帶動經濟成長,也不容易啦!但從日本失落的10年經驗來看,民生財(包括批發、零售、餐飲都有微幅成長)還在,儘管耐久消費財、奢侈品都不太好,但民生財還是有商機。
台灣連鎖業 一定要走出去
問:政府可以如何協助連鎖業走出去?
答:產業的轉型喊了很多年,過去內需產業無法創造外匯,但現在服務業輸出可以創造很多外匯。台灣開放外資二十幾年,很多連鎖業都進來了,一些本土的百貨、量販被淘汰,也改變了大家的經營思惟。
2,300萬人口的市場,無法擴大規模,台商一定要走出去,第一站就是大陸,這部分台灣連鎖業已做到很好,像是大潤發、天福、麗嬰房、王品、85C、摩斯...,遠超過外資連鎖業如家樂福、沃爾瑪等,可以印證台灣是很有機會的。
政府方向對,作法不一定對,以台灣服務業來看,有很多中小企業,已經有商業模式,但資金不怎麼夠,每個廠商需要的資助也不一樣。或許政府覺得台灣這麼小的市場,怎麼可能創造極其成功的品牌,但法國市場規模有多大?依舊創造了家樂福、瑞典則有IKEAH&M,英國有TESCO,這證明服務業可以藉由走出去,創造不凡的價值。
FamilyMart進軍餐飲-大戶屋定食 全家也吃得到
全家積極擴張餐飲版圖,繼去年導入第個餐飲品牌VOLKS沃克牛排後,今年再併購定食連鎖店台灣大戶屋,並且取得大戶屋大陸全區經營權,潘進丁表示,將運用雙方的優勢,規畫朝向在門市銷售大戶屋的現做便當,或開發複合店。
潘進丁表示,景氣再不好,還是要吃,有鑑於此,國內很多百貨賣場也都把餐飲的樓層擴大,因此全家在思考多元化經營時,考量全家的強項在於展店、連鎖經營及對鮮食的管控,這些強項可以在何種產業有加乘效果,答案就是餐飲業,餐飲發展有很大的可能性,畢竟吃不會消失掉,需求絕對不會不見。
他進一步指出,國人對於牛肉的消費量與日俱增,所以全家引進連鎖的沃克牛排,此外,也觀察到台灣的日式料理大都很貴,但,連鎖大戶屋價格較為親民,平均價格約在250元至300元,可以吸引平時想要吃點日本料理,但又希望平價一點的消費族群,因此全家再併購台灣大戶屋,目前全台已有16個店。
他說,因為介入外食不久,短時間內不會太衝刺,也不會去大陸,目前以「練功夫」為首要任務,畢竟全家與大戶屋的服務時間不一樣、服務模式不一樣,雙方會互作教育訓練,發揮雙方的優勢,大戶屋有美食KNOW HOW、全家有展店KNOW HOW,可以大量複製出去。
潘進丁表示,全家過去一直有研究店內調理這個領域,如今併購大戶屋,結合其技術,未來大戶屋的便當也可以在全家門市現做銷售,而雙方也可以開複合店,總之不排除任何可以結合、產生加乘效益的方案。
此外,雙方還可以共同採購食品,包括雞、豬、蔬菜、米...等,以降低成本。
另外全家旗下的全台物流目前有配送和民、樂雅樂、吉野家,未來也可以幫大戶屋配送,對全台物流來說也是不小的商機。集團整體綜效,未來一定可以更有效發揮。
全家介入參餐飲營運概念:
{         VOLKS沃克牛排
引進時間:2011
展店計劃:目前有二店,正在籌設第三店,規畫在五年內展店十家,營收上看五億元。
{         台灣大戶屋
引進時間:2012
展店計劃:計畫三年內,從現有的16店展至30店,目前進大陸開家,今年營收預估可達到3.7億元。
FamilyMart兩岸策略-經營轉型 體貼銀髮客群
面對便利店競爭愈來愈激烈,潘進丁認為,全家業態必須要創新,如果不變,就會被淘汰,而有鑑於高年齡層及女性客層來店人數不斷增加,經營型態也必須求變,他表示,全家會持續聚焦個方向發展:新業態(new format)、新事業(new business)及新地區(new area)
全家過去三年快速展店500家,今年全台總店數已逾2,800店,潘進丁表示,全家這兩年積極發展新店型,大店(32以上)預估年底將會達到千店,但不是把殼變大就行,而是銷售的商品結構要好,「形狀」先做出來,「內容」則需好好充實,且要增加不同的業態。
此外,過去來便利店消費的客群主要是男性,但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,高年齡層及女性來便利店的人數增加,因此,經營型態要變,以高年齡層來說,門市、商品的設計模式就會不一樣。潘進丁強調,必須符合他們需求,他們要什麼樣商品、服務,都得再重新思考,例如日本也有很多超商設計出相當多的銀髮族商品,就是隨顧客需求改變做出調整。
台灣展店策略:啟動店舖變工程,發展三個N
New formate:陸續將小型店改裝成大型店(32以上),今年將達1,000店。
New Area:開發新地區。
New business:發展新業態,轉投資引進沃克牛排館,併購台灣大戶屋。
店數:10月底達2,824
營收:今年期望二位數成長
FamilyMart兩岸策略-擴大設點 華東市占第一名
全家董事長潘進丁表示,中國全家已跨過千店門檻,在華東地區市占第一名,他相當看好大陸便利店的發展前景,只要先期的基礎建設做好,轉折就非常地快。此外,北京、深圳也是全家考慮前往設點的地區。
中國全家主要股東為頂新集團、持股近成,台灣全家持股18%,截至10月底,總店數已達到1,030店,包括上海788店、廣州152店、蘇州66店、杭州12店、成都12店等。
潘進丁表示,便利商店在大陸剛剛萌芽,以零售通路的營收排行榜來看,仍是量販、電器行的天下;但隨著通路漸漸移轉,便利店未來有極大的發展空間。他認為,量販店以單店決勝負,便利店則要有物流中心搭配,各門市並沒有倉庫,所以除了要建物流中心外,又要有鮮食工廠支援,後勤單位要很強才行,因此先期投資都很大,不過,一旦基建完成後,轉折更快,就像全家在台灣也賠了年一樣,畢竟便利店業態跟量販業很不一樣。
展望明年,上海全家有機會虧轉盈,而廣州、蘇州的門市營業額會拉高,且成都的據點營業額超乎預期,加上會適時調整展店步伐,種種利多推升下,預估認列大陸虧損額度將會明顯下降,全家的獲利可望回穩,全年EPS力拚元水準。
大陸展店策略:快速展店,擴大營運區塊
{         已在上海、蘇州、杭州、廣州、成都開出上千店
{         內部規劃明年開進北京、深圳
店數:今年底達到1,200店,淨增加400店,2015年達到4,500
營收:上海全家今年力拼跨過損益點,但大陸全家總部則因大量展店,營收倍增但仍將虧損。

2012-11-21工商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