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尊重 才有真切的回應

尊重 才有真切的回應
林行宜
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常引用「客體公式」,做為認定人性尊嚴是否受到侵害的標準。「客體公式」強調:當一個具體的個人,被貶抑為客體,僅只是手段或可代替的數值時,人性尊嚴已受傷害。
每個人,都是具體存在且富有意義的生命,也享有平等而獨立存在的人格價值。故各國均於憲法中,宣示尊重與保障人性尊嚴,並確立人性尊嚴不可侵害的原則。
除了法學領域外,勞工在產業之地位,也由工業革命時期,被視為機械、耗材般的角色,逐步進階至知識經濟與網路世代,以創新力與知識力,享有尊崇與禮遇。
為能招攬優秀人才,企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,除了制定誘人的薪資福利條件外,也撰寫文宣或口號,標榜對人力資本的重視,期能達到吸引人才與留才的目的。
然而,如果企業在本質上,並未真如自訂標語般,視人才如資本,則很容易在處理人力資源議題的過程中,露出馬腳。例如,在員工問題之應對上,只著眼於擬定對策,而未慮及心理與情緒層面;或在人力調度時,讓人有呼之則來、揮之則去的不尊重感。
員工可輕易嗅出這些被宣稱為「人力資本」者,在企業心中真正的分量有多重。而不論「人力資本」的口號喊地多麼響亮,也難抵員工對所處情境的真實感受。
呼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,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當生理或安全的基本需求尚無法滿足前,誰還能顧及高層次的需求。但時序進入相對富足的現代,人們對於自尊與自我實現的期望,便自然浮現。
如同著名的廣告台詞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,管理亦同樣始終來自於人性。如果,人性渴望受到尊重,而落實「人性管理」者,才能獲得員工內心真切的感動與回應。
美國西南航空公司,以其獨特的經營之道與組織文化,締造了航空業界連續30餘年保持盈利的空前紀錄,並成為學校或企業個案研究的標竿對象。
深究其組織文化成功的關鍵,即是由人性出發。知曉人們喜歡被讚美與激勵、受肯定與尊重、友善與快樂的工作環境、賞罰分明等等元素。基於這些人性認知所推演或設計出的制度,營造出符合人性期待的組織文化,也推動企業順利朝向營運目標挺進。
相對地,若企業違反人性期望,而僅將勞工視為工具與成本,讓員工遭受冷血或不留情面的對待時,不僅當事人寒心,其他員工看在眼裡,不免聯想未來自己亦可能面臨這難堪的窘境。一旦外部出現好的機會,人才定然頭也不回地離去。
財務報表,是一套常用以衡量營運績效的會計文件,亦常做為主管制定決策的重要參考。然而,主管得留意,智慧資本、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,不易於財報數據中完整呈現。因此,在進行成本效益評估時,別忽略決策作為對這些無形資產可能造成之隱形及長遠的影響。
達成相同的目標,有許多不同的途徑。若能在運作的手法上,更具人性思維與溫暖, 或許得多花一些心力與成本,但多了這些用心,能建立具「人性關懷」的企業氛圍,並建構「以人為尊」的組織文化,真正回歸至人性的需求,才是可長可久的良策。
2013/02/20 經濟日報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