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產品管理已死?邁向產品行銷的年代!

產品管理已死?邁向產品行銷的年代!
史孟康(Mark Stocker) /美商方策顧問公司(DDG)策略暨執行總監
回顧過去一年,可說是台灣品牌在國際間表現起伏的一年。很多國際品牌各遭遇嚴峻挑戰,一時似乎難以在國際市場拓展市佔率。除了遭遇來自新興市場的強大競爭對手,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國際景氣不佳,歐美市場消費力道衰退。不過就企業內部來說,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未發揮原有的研發潛力,導致產品空有良好品質與親民價位,卻無法在產品競爭力上有重大突破。
我的看法是,台灣再造產品競爭力的關鍵,在於長久為本土企業忽略的產品行銷(product marketing)。不同於強調品質的產品管理(product management),產品行銷講求先找出市場潛在需求,然後擬定出產品開發方向。遺憾的是,過去幾十年來台灣企業的產品開發,大多跟隨國外市場的腳步,即國外出現甚麼產品,台灣就製造甚麼產品。這讓企業偏重產品管理的發展,很少意識到產品行銷的重要。
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不外乎貿易或代工模式太容易賺到錢,讓企業選擇了與歐美品牌很不一樣的國際化道路,即主要透過OEMODM來打入國際市場。此外,台灣偏向填鴨式的教育,雖然能培養世界級的研發人才,卻鮮少鼓勵學生主動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,不利行銷人才的培育。因為行銷,尤其是本文所謂的產品行銷,是透過對消費行為與潛在需求的好奇與洞察,然後找出革命性的開發方向。種種因素造就本土企業開發產品的限制:僅運用「產品經理」(product manager)等人員來開發並控管產品的質與量,同時讓國外客戶來告訴企業應該開發甚麼樣的產品。
產品行銷實質上如何協助提升產品力?一般來說至少產生幾項質變:
1.創新設計:
產品是為了使用者而存在。產品行銷的目的是提供關於使用者的寶貴洞察,藉此徹底翻新既有產品開發思維。歷來革命性的產品如隨身聽(walkman)、智慧型手機皆挖掘出人性潛在需求。
2.發展彈性:
只靠產品管理,產品開發容易流於慣性,侷限企業中長期發展。長青的企業都懂得利用產品行銷取得市場洞察,不斷彈性調整自身步調,提升企業的適應力,也造就產品的永續力。
藉由上述兩件事,企業更有機會創造出膾炙人口的產品,藉此開創新市場,新定位,取得市場領導者(market leadership)的地位。對急欲打入全球舞台的企業來說,尤其是那些正努力發展自有品牌的業者,產品行銷專業或許是繼產品管理後,最重要的一步棋。
就像大部份的組織功能,一個成功的產品行銷團隊,需要老闆的智慧與堅持,才能有效內化。我發現,部份台灣企業雖然開始聘顧產品行銷人員,卻大都把產品行銷當作產品管理加銷售,並未實質發揮相關人員的潛力,遑論內化這步棋的功能。依我的觀察,有些能確實操作產品行銷的本土企業,是因為吸收了國外這方面的人才,例如已是國際知名運動器材品牌的Johnson,十幾年前買下美國品牌行銷公司EPIX,透過EPIX團隊經營Vision等品牌,逐漸掌握產品行銷,成功操作多品牌策略。輪胎領導品牌Maxxis也借重一群北美團隊的行銷功力來拓展國際市場。透過外來人才的刺激,這些企業的本土團隊也逐漸掌握產品行銷的訣竅。用國外經驗來培養本土產品行銷團隊,才最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。
展望2013,市場競爭只會越趨激烈,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苛。我認為台灣的產品管理的力量已發展到極限,接下來要靠產品行銷來更上層樓,因此越早學習,企業越早獲得永續的產品競爭力。

2013-01-10工商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