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日本人的內心世界

日本人的內心世界
陳泳丞
「日本人自有他們的內心世界,不能只看表面」,一位科技圈內的資深業者朋友如此說道。見諸先前的台日聯盟、最近的日韓聯盟等等案例來看,台灣居於日本與大陸之間,其實頗有可發揮介面劑的橋接功能。只是,面對日本朋友們深沉的哲學,台灣人恐怕得更學著「慢著點」的邏輯。
說到「慢」、不是真的就要笨手笨腳地拖著、晃著,但面對日本人民族性裡追求完美、慎始慎終的性格來說,台灣科技圈內迅如奔雷的「急驚風」手法,有時候真會嚇到日本人。日商來台尋求合作,多半需要交往個一兩年,確認雙方的公司性格與技術真有互相搭配的空間,才會開始想下一步可以「試著」合作,有成功的紀錄後,再來規劃較長期、深遠的信賴性結盟。
不過台灣科技業者做事情已經「快」得很習慣了,日本科技廠商這種很傳統產業思考的模式,常會讓台業者等得心焦,甚至更嚴重的可能會「會錯意」,你既然都已經開門約我談合作了,我也覺得條件OK,那,我們就結婚吧!日方只是想要認識交朋友,台商卻覺得這是相親,相完親如果沒意外、接下來當然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婚配。這其中兩邊的想法「落差」也太大。
至於韓國,他們向來是完美的追隨者,亦步亦趨地緊跟著,搭配必勝的決心與信心,追著追著、就把第一名給追過去了(看看蘋果跟三星的手機大戰),因此跟韓商談合作然後還想一直保有自己在某領域的冠軍頭銜,這基本上叫做「阿婆仔生子,無望」,如非必要,最好還是各幹各的就好,以免徒呼負負。
台灣卡在中日韓的正中間,大陸動不動就仇日,除了廣大市場、韓國也沒想在大陸要多給點甚麼,而台灣面對這三者都已經深耕多年,生產製造、商務往來都與這三方脫不了關係,尤其是日本,如果能妥善運用既有的良好互動關係,應該還是可以做點事情,畢竟台灣人雖然性急,但還是比日本人了解大陸,也比大陸對日本要好。舉個例,日商在大陸開工廠,環保單位來稽核檢查,日商天天都合格,但是環保單位還是天天來檢查,日商猛抓頭不懂為什麼?換成是台灣人,應該馬上就懂了吧!

2013-03-22工商時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